随着国家市场结构和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活力的不断深入,中小微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整个经济的韧性和强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这部分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
科技赋能普惠金融
从过往来看,在商业可持续和成本可负担两大原则的约束下,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难以覆盖广大的中小微企业群体。专家表示,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其症结在于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致使传统金融模式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供给。传统的金融服务需要通过机构下沉、线下密集走访客户来展开,存在风控难做、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导致门槛较高,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做到商业可持续。
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有60%以上中小微企业反映资金链紧张,流动资金存在缺口;只有10%的企业表示自有资金能支撑半年以上。由于金融体系支持中小微企业覆盖面有限,30.36%企业反映融资困难。解决传统金融服务的“痛点”,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迫切的金融需求,已经成为普惠金融服务领域亟需突破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大大提高了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可得性、普及率,同时降低了成本和风险。盛业(6069.HK)作为领先的供应链科技平台,通过产业互联网和数字金融两大业务板块实现双驱动发展,运用产业科技和数字技术赋能,围绕供应链全结算流程的不同阶段,创新提供投标保证金保理、订单保理、到货保理、应收保理、票据质押保理、买方确权保理等多种的融资服务,满足中小微企业在各个交易节点的资金需求。
盛业通过“重交易 轻主体”的风控模式,突破了以财务报表评价客户风险状况传统方式,在确保数据合法合规应用的前提下,对内挖掘企业资金、结算、交易等信息,对外连通工商、纳税、征信、司法等公共数据以及供应链场景数据,对中小微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立体画像,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资信不完整的难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盛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台累计处理的供应链资产规模1,9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2%。平台累计客户数量15,32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0%。正向保理业务规模占比超96%,中小微客户数量占比超97%,有效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打通“最后一公里”。
数实融合推进供应链金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也提出,以数字金融创新巩固拓展数字经济优势。
数字金融作为新金融形态,正深刻改变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提速。专家表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涵盖“新制造”“新服务”与“新业态”,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产业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在数实融合趋势下,打通产业端到金融端的链路,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贸易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产业互联网作为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助于实现业务流程和生产力的高效重组。在金融服务方面,通过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进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业内专家认为,从供应链金融1.0到即将到来的供应链金融4.0,每一次升级都标志着金融服务与产业链融合的深化。未来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为中小微企业构建完整的信用画像,提供更加便捷、精准的金融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