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618大战”的临近,中国电商巨头京东与阿里巴巴的动态备受瞩目。近日,两家公司相继提出要整治“大公司病”,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年初至今,百度和字节跳动的高层也分别提出了解决“大公司病”的计划。所谓的“大公司病”,通常指的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出现的组织僵化、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减弱等问题。这一现象在大型企业中尤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内部会议上明确表示,长期业绩不佳、缺乏拼搏精神的员工,不是他的“兄弟”。近期,京东内部的考勤调整、午休时间缩短、人员优化等措施,都是对“大公司病”的直接宣战。阿里巴巴集团在2024财年财报中,由集团主席蔡崇信和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中提到,阿里巴巴在过去25年的成长中,也出现了“大公司病”的症状。他们表达了对“大公司病”开刀、保持创业精神的决心,计划在未来10年里,以创业精神持续创新,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崔珊珊在“百度骄傲”颁奖活动上,公开指出了公司内部存在的多项“大厂病”问题,并表示公司管理层正着重关注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此前,百度前高管璩静的争议言论,也反映了百度在管理上需要改进的地方。字节跳动CEO梁汝波在2024年年度全员会上,多次提及“危机感”,并将“加强危机感”列入年度目标。他坦言,担心字节作为一个组织,正在变得平庸,包括低效、迟钝、标准低,无法取得新的突破。他特别提到,公司变大之后,有时候他自己也感觉到公司的效率在下降。“大公司病”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在不同的时间点都曾面临或提到过这一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以下是一些曾公开讨论或应对“大公司病”的企业:IBM:这家历史悠久的科技公司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组织变革,以应对大公司病的挑战。通用电气(GE):GE曾在杰克·韦尔奇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重组和改革措施,以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微软(Microsoft):微软在萨蒂亚·纳德拉的领导下推动了文化和组织的转型,以重振公司的创新精神。英特尔(Intel):面对快速变化的半导体市场,英特尔曾采取措施简化决策流程,提高企业灵活性。索尼(Sony):这家日本企业集团曾公开讨论过需要改革以避免大公司病,特别是在其电子和娱乐业务中。惠普(HP):在科技行业的快速变化中,惠普经历了分拆和重组,以应对大公司病的挑战。福特汽车(Ford):在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的时期,福特也采取了措施来简化其组织结构,提高效率。西门子(Siemens):这家德国工业巨头在历史上进行过多次重组,以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宝洁(Procter & Gamble, P&G):宝洁在消费品行业中以其敏捷的管理结构和持续的产品创新而闻名。三星(Samsung):作为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不断进行组织调整,以保持其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