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ChMkLWhz77qIbqBGAADBIjJGd0AAABARwBaAokAAME6144.jpg

ChMkLWhz77qIbqBGAADBIjJGd0AAABARwBaAokAAME6144.jpg

7 月 13 日消息,根据最新科研进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嫦娥六号采集的月壤样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系统分析了月壤中的磁性矿物及其磁性特征的形成和保存机制,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壳磁场弱、而土壤整体磁性强这一长期未解的现象。
本次研究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显微分析技术,科研人员在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中识别出两类来源不同的载磁颗粒。同时,还发现至少存在三种经过“二次改造”后生成的金属铁颗粒。这些磁性颗粒的来源及物理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导致它们在月壤中记录并保留磁性的能力也有所差异。
结合嫦娥六号着陆区域磁场较弱但含有大量高磁化率矿物的特点,研究人员进一步推测,南极-艾特肯盆地北部区域磁场较强,可能是因为该地区堆积了更厚的、富含高磁化率外源金属的撞击溅射物。
“这项成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南极-艾特肯盆地的磁性成因,也为未来研究小行星、火星等其他天体样品中的磁性矿物及磁场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表示,相关研究对我们了解月球磁场的历史演变以及表面物质改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我国于去年 6 月 25 日成功将嫦娥六号返回器送回地球,并带回总计 1935.3 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获取样品,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
嫦娥六号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具体坐标为(153.9780°W,41.6252°S)。该区域的地貌特征明显不同于月球正面常见的风暴洋区域和广泛分布的长石质高地区域。遥感数据显示,这里的玄武岩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形成了中钛和低钛两种类型的玄武岩单元。此外,着陆区月壤中散落着大小不一的岩石碎块,包含来自周边撞击坑的溅射物。这些非本地来源的物质主要由斜长岩和苏长岩构成,蕴含着关于月球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线索。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楼主提供的学习资料,很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来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让我感受到了论坛的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更多精彩的帖子和讨论,让我们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让这个论坛充满了知识和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楼主后续的更新和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