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作为广州一家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负责人,林伟一直面临很大的业绩考核压力。
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下,一只创投新基金从设立当年就开始进行考核,如果当年不赚钱就算亏损。在林伟看来,这种考核方式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基金不可能一成立就能把资金全投出去,投出去也不可能马上就产生利润。
经过他一系列的努力,得到的反馈是,初步可以延迟至基金成立的第五年开始进行考核。林伟认为,基金投出去后五年会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所以此时进行考核比较合适和合理,毕竟不能一直不考核,也要防止出现“基金设立了两三年,资金都不投出去”的问题。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提出针对国资创业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健全符合国资创投特点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的要求。
多位地方国资创投机构的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2024年以来,国资创投在考核和容错机制上有了一些改变,例如投资项目的市值考核计算方式初步可以不按全部市值计算;基金存续期从七至八年延长到八至九年;每年对政府引导基金的返投认定进行动态调整,延长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期限等。
业内人士也表示,国资创投的容错、尽职免责机制要真正落地还有不少难点,“捆住手脚”的束缚需要进一步松绑。
优化考核指标
林伟告诉经济观察报,相关部门每年会对国资创投机构设置考核指标,如果资金来自财政预算安排,这笔资金是不能闲置的。考核指标中包含财务和经营指标,例如投资项目的估值和利润、投资项目的数量、投资额度、招商引资项目的数量、投资的企业能否评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指标对于国资创投机构的负责人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2024年以来,林伟多次找到相关领导,反映诉求。在他看来,创投是投资市场里比较特殊的领域,是基于股权进行的项目投资,需要兼顾项目成长空间和业绩预期兑现,应该和产业类的投资区分开,基金一成立就进行考核的方式值得商榷。
2024年,广东省出台了相关政策,积极探索新的国有投资机构考核机制,其中“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提法引发了广泛关注。2024年8月6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于202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提出,省人民政府科技、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设置不同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省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业绩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推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
在沟通中,相关领导比较支持林伟的看法,基本同意延迟至基金成立的第五年开始进行考核。林伟认为,未来业绩考核或许还可以涉及比例,例如第一年要求赚百分之几,第二年、第三年回报比例可以逐步增加。
同时,林伟还在争取项目的市值考核计算方式的改变。林伟称,投后管理有一个考核指标是投资项目的市值,以前按全部市值计算,由于市值是变动值,按实时的市值计算会影响利润,尤其是受外部局势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股票波动非常大,市值变动也非常大。例如按照以往的考核方式,被投企业的净利润为赚10亿元,股票市值跌了15亿元,最后计算的结果是亏损5亿元。“这种考核方式下产生的压力会很大,特别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往往‘躺着中枪’,怎么努力也不行。”他说。
林伟也明白完全不考核市值也不可能,所以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可能更为重要。目前,林伟和相关领导达成的初步意向是计算一半市值。市值考核机制的改变也是一把“双刃剑”,当股票波动大时,计算一半市值对国资创投机构的考核是利好,但是如果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上市公司的股价不断上涨,这样计算一半市值对国资创投机构的考核又没那么有利。无论按照哪种方法计算,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合理设置考核比例,能让国资创投机构兼顾当期经营利润和对投后管理的贡献。
束缚仍存
一位深圳的区域性国资引导基金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目前相关部门正在修订区域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尽量让合作的市场化普通合伙人(下称“GP”)能更有动力,既能赚钱,又能把一些明星的项目引进到该区域。现在有很多机构找到他们,希望可以延长引导基金的投资期限,给予企业更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原则上都会同意,而且还会根据所投企业的质量,对每年的返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一位杭州国有控股的GP负责人表示,过去对创投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认识,认为PE和创投没有严格的区分,都是按照七至八年的存续期限设置。但是直到最近几年IPO退出渠道受到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七至八年的存续期不足以让企业完成整个成长周期。
这位GP负责人透露,目前上级国资的容忍度是可以对存续期延长一次,期限为一年,即从七至八年变成八至九年。根据2021年发布的《浙江省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投资项目投资存续期限一般不超过八年,经相关审议决策程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上述GP负责人表示,延长一年还是不够。因为鼓励投早投小,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来说,应该还要更长的培育期,才能符合整个企业的成长周期,所以希望国资监管在存续期限上的容忍度能够再提升一些。
上述区域性国资引导基金负责人表示,如果与GP签署了到期退出协议,那么到了退出期一定要走退出程序,如果不退出的话,未来可能过不了审计审查这一关。这位负责人也在呼吁,希望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延长基金的存续期。
此外,面对退出难题,一位创投机构人士认为,目前很多机构存在通过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基金,即专注投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基金)退出的诉求。不过,S基金又面临很多痛点,例如由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估值等问题,国资类型的有限合伙人(下称“LP”)在引入S基金上有很大的顾虑,不愿或者不敢决策,所以目前S基金退出的可操作路径还不明晰。在业内人士看来,事实上,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角度来说,如果资产没有流动性,保值增值便无从谈起。
上述区域性国资引导基金负责人认为,国资机构完全愿意成为“耐心资本”,但是国资机构自身又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条件,很多事情不是单从国资机构的层面就能够解决的,例如国资机构要接受政府的考核,但领导的任期往往有时间限制。此外,各地的国资机构资金来源有很大的区别,有的来自财政预算,有的来自发债或者银行融资,前者固然“财大气粗”,后者每年需要承担利息成本,如果需要不断延长存续期,高昂的利息成本是国资机构难以负担的。
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与LP投顾联合发布的《2024年国有投资机构激励与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调研报告》指出,当前国资机构的管理架构主要由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业务部门与财政部打“组合拳”。但在实际运作中,业务部门肩负扶持产业发展、基金返投等诉求,而财政部门有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这套“组合拳”极易误伤国有投资机构。
设置容亏率的合理性
2024年以来,湖北、成都、上海等地出台了完善激励容错免责机制的相关规定,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错免责机制,支持引导国资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
7月25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针对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政策性基金设置30%~80%不等的容亏率。7月30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国有资本考核与评价机制。8月发布的《湖北省科技金融质效提升行动方案》提出,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省内科创天使类投资,根据政策目标完成情况给予最高100%收益让渡,科创天使投资损失容忍率提高至50%。
在各地设置亏损容忍率的事情上,多位国资机构人士持有保留态度。林伟称,如果设置容亏率,感觉亏损就是必然的。但是作为拨付资金的主体,政府对国资机构的容错原则是允许某个项目亏损,但总体来说一定要赚钱,赚钱的项目要能够覆盖亏损的项目。如果机构今年亏损20%,明年亏损30%或者全亏没了,那么投资恐怕无法持续运转。
一位深圳国资机构投资事业部负责人告诉经济观察报,IPO收紧后,一个基金组合里能上市的项目概率变少了,即便能上市,一个项目的二级市场浮盈,现在只能覆盖三个项目的成本,而过去可以覆盖十个项目的成本。这意味着不仅IPO概率变低了,单个IPO的回报也变少了,因此亏损变成了很容易的事情。但是LP不会愿意容忍亏损,如果出现亏损,他们只会认为把资源配置在了低效的管理人上,就不会有二次投资了。
还有国资机构人士认为,是否设置一定比例的亏损容忍率有待商榷。一位福建国资平台的人士认为,设置比例有对超出既定部分默认追责的意味,差异化评定机制更考验政策制定的智慧。投资机构之所以容易亏损,根本原因在于进行了太多无意义的招商引资,但在考核的时候,又只能计算投资收益。他认为,“耐心资本”不应该只是单纯延长投资周期,更应该把横向的综合收益,即除投资收益以外,投资机构带来的卖地收入、厂房收入、税收和就业机会等,都纳入考核体系中。
(应采访对象要求,林伟为化名)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有动力继续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分享,收获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内容实用,值得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上的回答很专业,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上的回答很有启发性,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能够在这个论坛里学到这么多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楼主能带来更多有趣、有深度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希望这个讨论能够引发更多人的思考和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