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导读】松发股份重组草案出炉,作价80.06亿元收购恒力重工            中国基金报记者 赵新亮  12月1日晚间,松发股份披露收购恒力重工100%股权交易草案。此次交易中,恒力重工整体估值为80.06亿元,且交易对方给出恒力重工未来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48亿元的业绩承诺。            交易完成后,松发股份正式退出日用陶瓷制品制造行业,剑指“民营造船第一股”,全面向“全球最具成长力造船厂”战略转型升级。                      估值80.06亿元            具体来看交易方案,松发股份拟以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购买交易对方持有的恒力重工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                在重大资产置换中,松发股份以其全部资产和经营性负债,与中坤投资持有的恒力重工50%股权的等值部分进行置换。            上市公司拟置出资产的交易价格为5.13亿元。            剔除拟置出资产后,松发股份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恒力重工剩余资产,交易作价为74.93亿元,发行价格为10.16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为7.38亿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估过程中,恒力重工资产基础法估值80.06亿元,收益法估值97.24亿。最终,公司实际控制人选择较低估值的80.06亿元为作价注入松发股份,            收购资产的同时,松发股份还拟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50亿元配套资金,用于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绿色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等项目。                         三年累计业绩承诺48亿元            此次披露的重组草案,还公布了交易对方对恒力重工未来三年的业绩承诺。            恒力重工预计于2025年、2026年、2027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1.27亿元、16.41亿元和20.63亿元。            基于此,交易对方承诺,恒力重工未来三年累计实现的扣非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8亿元。                        目前,恒力重工净资产已达31亿元,加上上述业绩承诺,已与80亿元的交易价格基本一致。           2024年前三季度,恒力重工已实现归母净利润1.34亿元,期末资产总额为122.77亿元。            恒力重工新接订单数量已位居中国第六            近年来,全球造船三大指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造船行业正处于需求景气上行的早期阶段,造船行业迎来广阔市场空间。            船舶制造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之一,“两重两新”政策背景下,国家专门出台政策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船舶行业转型升级。                        在此背景下,2022年恒力重工收购盘活STX资产并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拥有国内排名靠前的单体船厂面积、现代化大型船坞船台和行业领先的钢材加工能力。            恒力重工已投入大量资金对原有厂区房屋建筑以及生产设备进行修缮、改造,打造了具有国内领先基础设施的造船基地。           根据行业公开数据,2023年恒力重工新接订单数量已位居中国第六,全球第九,已确定排产新造船舶140艘,货值约1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69亿元),包括超大型散货船、超大型原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超低温船等。            2024年11月26日,恒力重工交付第四艘大型散货船,较合同期提前94天,全年将下水12艘船舶,其中包括1艘30万吨VLCC。            此外,恒力重工实际控制人具备成熟的大型制造业集团化管理经验,正助力恒力重工快速成为国际一流船舶企业。            目前,恒力重工自主研发设计的超大型VLCC船总长不超过333米,型宽60米,型深30米,载重量30.6万吨,设计方案满足2023年7月最新版散货船/油船共同结构规范。恒力重工还获得MAN发动机授权,成为行业内为数不多能自主生产船用发动机的造船企业。              2024年9月,自主生产的首台发动机成功提前交付,可年产船用发动机180台,全面覆盖G95及以下所有机型,LNG、甲醇、氨、LPG四种低碳零碳燃料类型,有利于恒力重工船舶产品加速向绿色高端转变,早日推出低碳、零碳船舶及低温和超低温气体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舶。                                未来,恒力重工将持续发挥自有优势,致力于成为具备VLCC、VLOC、VLGC、超大型集装箱船、LNG气体运输船、FLNG、FPSO、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船舶及高端装备生产能力的制造产业基地,为中国由“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注入强劲新动能。
编辑: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讨论,让我感受到了论坛的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个论坛真是卧虎藏龙之地,高手如云,让我受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内容精彩,期待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这个话题很有深度,值得进一步探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能够在这个论坛里学到这么多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看了大家的讨论,感觉我们都在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