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11月以来,我国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天坛生物披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已完成相关工作,正式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博雅生物公告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进展暨完成股东变更,并开始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以小窥大,这两份公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的缩影。
血液制品是现代医学救治多种疾病的基本的、必需的特殊药品,具有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产品数量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是紧跟市场需求的必答题。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收并购事件持续落地,行业集中度也在逐渐提升。
随着临床研究和应用发展,血液制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李长清教授指出,“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将继续集中化,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将主导市场;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展和并购整合,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从政策与市场创新来看,未来,全球市场可能会有更多政策创新推动血浆采集和技术进步。同时,随着新技术应用与市场扩展,全球血液制品行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增长。”
也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前五位血液制品寡头占据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行业高度集中。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活跃,但对比国际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预计未来拥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科学高效的浆站运营模式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以此提高行业集中度。”
改善供需关系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 DNA 技术制备 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
因临床用药习惯与对血液制品认知程度差异,国内外消费结构差别显著。我国血液制品消费结构以人血白蛋白为主,而国际市场免疫球蛋白与凝血因子类产品应用更为广泛。派林生物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指出,未来随着国内免疫球蛋白类产品临床应用普及、适应症逐步拓展以及凝血因子类产品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将成为行业未来增长的驱动力。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学锋教授介绍,“凝血因子类血液制品是参与人体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类血浆治疗产品,相比成分血液在安全性、有效期、快速溶解、患者使用方便、含量均一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于凝血障碍性出血,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凝血因子类血液制品是重要治疗选择,可减少异体血液制品输注。”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治疗药品,但血液制品和血液采集难度较大,构建全行业安全规范的血液制品应用标准至关重要,这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行业专家共同努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孙金峤教授强调。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血液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与献血量实现长达 20 多年的持续增长,千人口献血率从 1998 年的 4.8 攀升至 2022 年的11.5,超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 10‰警戒线。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新增在营血浆站 33 家,全年共采集血浆 12079 吨,同比增长 18.6%。
然而,医疗需求释放、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技术飞跃发展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使得我国临床用血需求持续攀升,血液供应仍处于 “紧平衡” 状态,采供血机构供血不足与临床需血量逐年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宗奎认为,“在患者有较大失血风险的手术中,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可有效止血,减少输血量,减轻血站供血压力。此外,应倡导献血献浆融合发展,多管齐下,促进无偿献血与单采血浆协同共进。国家政策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血站与浆站健康发展,打通二者信息互联互通;社会层面应加强无偿献血与单采血浆文化建设,强化公众认知教育,提高社会关注度与参与率,树立献血献浆同样光荣的理念。”
上海莱士副总经理陆晖博士也指出,在血液供应 “紧平衡” 背景下保障患者血液供应,不仅需要更多志愿者献血献浆,还需持续探索血液制品合理使用方式。例如通过 “完美手术” 系列项目,细化外科手术、急救创伤、老年重症等不同场景下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制定更精准的止凝血方案,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及出血相关并发症,降低临床用血需求。
政策监管趋严血液制品生产材料来源单一、生产周期较长,且因特殊性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监管和限制措施。
1996年,国务院颁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此后政策监管逐步收紧。今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旨在通过三年努力,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血浆入库到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为确保血液制品行业的安全性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国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这也意味着我国血液制品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目前国内持续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 30 家,且少数企业持有多张生产牌照。高行业壁垒下,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并购事件不断,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2021年11月,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取得博雅生物控制权;2023年5月,陕煤集团通过旗下胜帮英豪,耗资38.44 亿元收购派林生物 20.99% 股权;同年6月,国药集团取得卫光生物实际控制权,进一步扩充其血液制品资产版图。
今年以来,海尔集团旗下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以总价 125 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20% 的股份,并获得 26.58% 的表决权;7月,华润博雅生物宣布斥资 18.2 亿元全面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 股权,借此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企业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9月,天坛生物通过控股子公司以 1.85 亿美元收购 CSL 亚太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100% 股权。
华源证券研报指出,国内整体市场中,非上市血制品公司在国产市场销售份额约在30%~40%,采浆站和采浆量行业份额占比约35%,占比依然较大。非上市公司中不乏泰邦、蜀阳等优质资产,且部分资产或存在被整合的可能性。
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0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增长至 950 亿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行业整合深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将更加显著,推动中国血液制品行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新阶段。不过,行业整合也可能引发新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与监管政策变动等,这些都需要行业参与者与监管机构密切关注并及时应对。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感谢大家的分享和讨论,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和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更多精彩内容和高质量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真是才华横溢,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大家的分享和讨论,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楼主,收获满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以后常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真是用心良苦,分享了这么多实用的知识和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能够在这个论坛里结识更多有趣和有才华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